体育人如何拥抱黄金产业时代?请务必收下这四个锦囊
体育也好,产业也罢,这个时代不会留给抱怨者和掉队者——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,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。
文/ 骆 达
编辑/ 郭 阳
创建体育产业生态圈以来,总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发来询问:作为一个体育迷/爱好者/相关专业学生,究竟如何找到那把进入体育行业的“胜利之匙”?这个问题并不简单,它始终在困扰准从业者,并时刻向体育产业敲响人才紧缺的警钟。
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,往往会跑去追溯问题的本源——“在体育行业里,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才匮乏、供需既不平衡,也不对等的问题?”然而这样的发问深究下去既麻烦,也失去了解决它的锐气。
在资本和政策力量牵引的体育产业格局当下,整个行业的人才命题,就像是这条被拉伸到不正常长度的产业链一样。在我们的人才论坛上,史克浪体育创始人黄斯沉就指出,拓展泥泞跑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供应商,这是由于“关卡、障碍全部要自己定标准,设计加制作”,为什么?因为之前我们的产业链上,没有发展到为泥泞跑这样的高端体育自主IP去创造基础设施的阶段。
放在体育人才领域,症结的逻辑完全类似,对体育人才这些最基本的构成体育产业运转的分子们来说,我们既缺乏基本能力的评判体系,也缺乏短期内使其系统性暴增的机制。
因此,不要说五万亿、巨头和资本这样的字眼,面对偌大的行业,体育人才命题依然筚路蓝缕。
不过,如果把视角聚集在“如何解决体育迷/爱好者/相关专业学生的入行”层面上,我们依然可以抛出一些相当具备现实意义的方法论,这些观点普遍会比较尖锐,却是生态圈作为商业媒体、人才服务商、行业连接器所观察到的尴尬现状。
一个大前提:热爱≠能力
在人才论坛的现场,一位远道而来的求职者发问,“我很热爱体育,但我缺乏XXX专业的能力,请问我真的能够入行吗?”
在行业大佬高谈阔论的时候,往往喜欢强调情怀、文化层面的感性世界,但当我们把体育行业的HR们,以及手握“生杀大权”的招聘负责人聚在一起的时候,事情开始变得真实。
可能有一小半的HR会以近似委屈的态度跟我说,能不能告诉求职者们,“热爱≠能力”这个基本面?进一步沟通我们发现,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体育专业类学生和其他行业的体育爱好者身上。背后的逻辑是对自身认识不清,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不够全面,以及混淆兴趣与能力之后,对自身“潜力”的放大错觉。
在中美体育管理发展与人才论坛上,生态圈作为媒体支持方出席,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系主任Vince Gennaro明确指出,仅仅凭借对体育的兴趣,不能保证拥有一个出色的职业生涯。你需要做什么呢?他给出的建议是,掌握一些特殊的技能。
当然,这些技能存在于原先的体育背景之外,它与球赛、运动并无太大的关系,被提到最多的经常是商务、金融、管理、策划、组织等复合能力。
一个好建议:利用人脉优势,快速积累资源
一位投资人向我深刻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:在新兴行业,或者市场化并不完善的行业里,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胜负手在于资源积累的效率;在格局已经初步固化的行业里,取得成功的胜负手在于能力成长的效率。后者很容易形成所谓的匠人文化,而前者,则很有可能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体育产业的逻辑。
那么对于以“体育人”自居的人群来说,找到自己适合的赛道,并找到积累该领域资源最高效的方式则显得至关重要,而大多数体育人在这方面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举个例子,体院系、XX帮、留学党都有其“学脉”资源。在你懵懂入行或跨行进入体育产业的时候,你的前辈、学长学姐们已经在行业里的部分关键位置占据了一席之地,找到他们,也就找到了5年后的自己。
一个小事实:历史的进程与个人的奋斗
一位海归朋友告诉我,在体育产业还是“事业”的时候,行业对体育经管相关的人才,不论是海归还是“土著”,都表现出一种疏离的不友好。这当然与人才本身素质的基本面有关,但更重要的是,当时的体育产业尚未真正成为一个产业,人才的供需问题并不严峻。
短短不过十年,便引得世事变迁。在我们的人才论坛上,几个从上海赶来的HR朋友第一句话便是问我点名要人,“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简历能不能先发给我?”这些类似的问话让我有些恍惚。
延伸阅读:属于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临,体育高校毕业生准备好了吗?
简单来看,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,拥有体育背景的人才在市场上并不那么有优势,但历史的进程正在发生变化。邮人体育总监祝若夫就曾向我直接要人,在他看来,体育科班出身的学生在体育媒体和内容方面更有优势,对体育、行业规则的了解更加广泛,这只是第一个层面,在许多体育公司里,体育背景出身能够带来更多的行业、人才资源,也成为了雇主们考虑的标准之一。
所以说,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,该是考验诸位如何个人奋斗了。
一条长路:你的核心能力在哪?
这是前文“投资人理论”的延伸,虽然资源积累非常重要,但一个明显的现实是:体育产业正处在急剧市场化、正规化的过程中,虽然从新兴到“格局固化”的路途注定遥远,但“核心竞争力”这个显得非常互联网的词,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体育行业的应聘过程中。
体育产业不断正规化的趋势,注定会使行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基本面从“资源占有能力”走向“问题解决能力”。
就拿生态圈举例,在完成融资后,我们不断招兵买马,而团队里的每一个伙伴,一定都有其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,这些“长板”可能是常年工作积累的经验与资源,或许是能够凝聚团队的性格、习惯,也可能是对某一领域的深刻理解。
如何打造这些能力呢?一些同学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。其实对于常年接受体育熏陶的爱好者来说,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,我们当然不能拿一个大前提里的“热爱”来做文章。一位HR告诉我,对于热爱,他给出的建议往往是“追下去”,“你去顺着他的热爱,结合你的岗位需求问,如何把你的热爱与岗位结合?你能给公司(团队)带来哪些无法替代的能量?这样把热爱写在简历里,才管用。”
与创业者拼命给自己打造壁垒一样,打造个体的核心能力是一条长路,需要拾级而上。不过在“一个小事实”里我们提到过,体育人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,体育也好,产业也罢,这个时代不会留给抱怨者和掉队者——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,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。
点击下面蓝色字,获取更多资讯
关于体育产业人才的讨论进入2.0阶段,这里粗犷、羸弱却充满希望
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观看更多会议实录